跳转至

考研政治

《风中劲草》 参考资料《核心考案》 肖秀荣1000题 肖8、肖4、腿4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邀请,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改变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实践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时间线、人民性、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都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 革命性 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验。 5.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践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动力 4. 实践不是社会发展动力

意识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来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征到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里,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原因和结果

关系:对立统一 1.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3.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4.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辩证法

描述世界是怎样的? 两大总特征:

  1. 普遍联系
  2. 永恒发展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1. 原因和结果
  2. 必然性和偶然性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4. 内容和形式
  5. 现象和本质

三大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动力)
  2. 质量互变规律:发展过程和状态。
  3. 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12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作用:能动作用
表现:

  1. 意识反应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生动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实质和趋势。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存在,因此事物具有两面性,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变现在:

  1. 由于双方矛盾相互依存,切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得自己得到发展。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3.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换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

  1.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2.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方和性质发生转化,造成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他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的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关系: (辩证统一)

  1.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有有条件的,相对的。
  2.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1.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3.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原理)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28 实践决定认识

  1. 实践是认识打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客体内容的的反映特性,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能动反映论:大脑对眼前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思考,创造,改造。 机械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

  1.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者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本质。
  2.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特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反映特性创造性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1. 只看到反应性,看不到创造性,就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2. 相反,只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能动反映论的两个突出的特点

  1.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可知到知,由潜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特质。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在联系、事物各个方便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 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御剑作用。

  2.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表面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等特殊的认识形式,如联想,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规律-反复性

认识的过程的反复性指: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从客观上看,事物的暴露有个过程。 从主观上看,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真理的特点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大多数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和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1.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2.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3.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4.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1. 两者相互依存。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与谬误

毛中特

https://zhuanlan.zhihu.com/p/92078000

other

马克思主义者: 公会中活跃分子,领导人,骨干 阶级问题,为什么会处于底层位置?出力参与生产活动,创造利润却收获甚少,不仅仅想要钱,需要掌权。 忽悠和误区:雇主冒了风险,但工人也冒了风险 工人冒风险,例如失业,降低工资等,但是由资本家做决定,管理企业等。当雇主有风险,可以直接炒掉工人。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1930年,经济大萧条,1960年,越战,2008年,金融危机时流行。 1920~1924年,商界发现问题,社会主义者在选举总统,而且越来越好,社会党派最多的一个洲,Oklahoma,是美国最大的印第安原住民。美国开始迫害社会党,1924年选举,社会党改名进步党,1917年苏维埃革命,美国商界觉察到了不对,迫害马克思主义者,但1930年经济大萧条,和战争,于是有了麦卡锡主义。 对于资本主义,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工具,从古希腊开始。 战争结束后,美国有大量的军队,整个经济体系都依赖于军队,没有冷战就去对付恐怖分子。 争论:改革还是革命,在资本主义基础下进行改革,还是革命? 改革,一步一步来,人民会诉求更多的改变,渐进主义,具体政策:最低工资,禁止20%以上的高利贷,获得税减免,失业保险,花费时间过久, 罗斯福新政:65岁以上发钱,侵犯资本主义。 革命:企业少数人控制,不民主,革命后,企业是公有制财产,难搞,接受程度低。 实际上改革和革命同时搞,看时机,创造条件,统一战线。 1950年,罗斯福新政收回,需要不停的改革去促使革命的发生,斗争的过程可以吸取经验,革命是唯一能保全改革成果的方式,一次罢工不会改变社会制度,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罢工,人们可以学到东西,而且更加团结 马克思主义错误:1883年去世,那时候还没有苏联,把问题归结于马克思有些不妥。认为欧洲是最发达,陷入先进还是落后的观念中,没有处理好和他协会的关系,国际工人协会,,无政府主义者等。 二战后美国反共,取消劳动节,改为9月劳工节,但劳动节起源于芝加哥,全世界庆祝美国的节日,芝加哥示威游行,争取8小时工作制。 过去40年,美国工资没有张,和1978年水平一致,每年,工人生产率提高,更多的经济回报,股市好,有钱人更有钱。半数美国人遇到400$账单就换不起了,直到2008年...


评论